B体育(中国授权)-官方网站

“新农人”播种“兴农梦”-B体育官方平台入口
B体育新闻

“新农人”播种“兴农梦”

作者:小编 日期:2024-11-06 12:12:37 点击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宁海聚焦乡村振兴,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现代“新农人”培育体系建设,全力打造“新农人”创业就业良好环境。全县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创意、新风貌等现代化特质的“新农人”。

  为进一步推动更多的新农人、兴农人破“土”而出,构建具有宁海特色的“三支队伍”新格局,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宁海传媒集团特别推出一批优秀新农人典型,全面吹响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冲锋号角。

  骄阳似火,宁波市轩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香榧基地里,公司负责人王小军正在香榧林中穿梭,观察香榧的长势。“九月份香榧就要采摘了,这段时间,我已经开始检修加工设备、清理场地,做好采摘香榧的各项准备。”王小军期待着香榧收获季的到来。

  王小军与香榧结缘要从2008年说起。那一年,王小军决定从一名农机修理店主转行种香榧,引来了家人的反对。“那时县农林局邀请了浙江农林大学的老师来作关于香榧产业的讲座,让我首次了解到这个产业。当时心中也有些疑惑,这个产业是不是真的像他们说的这么好?”王小军带着疑惑,只身去了诸暨考察。走了一圈下来,发现诸暨只要种了香榧的地方,房子都造得挺好,而且树龄达到1000多年,还能造福子孙后代,于是王小军当即做了决定,这香榧能种!

  说干就干,王小军作为试种香榧示范户,在黄坛镇上辽岗村种了100亩香榧。入行容易,但易学难精。由于香榧管理技术跟不上,小军基地的香榧产量一直不理想,连年亏损。为此王小军下苦功学习种植技术,一边向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请教技术,另一边经常跑到诸暨与当地榧农交流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王小军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香榧专家,对香榧种植、管理到加工的全套流程了如指掌,游刃有余。

  曾是农机修理店主的王小军,还善于发挥专长,在香榧种植加工中,引入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在他的基地里,操作人员遥控无人机,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200亩香榧林的授粉;工人采摘的香榧,通过林间轨道车搬运下来;香榧青果从脱蒲、堆沤、清洗、烘干、炒制到包装都是机器作业,省心省力。初步统计,王小军在各类机械设备上投入就超过了上百万元。

  B·sport(中国体育) B体育平台

  他觉得十分值得,这些设备的引入,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更稳定了香榧的品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王小军率先引进的香榧自动堆沤后熟库。“香榧的堆沤阶段十分关键,我们香榧的堆沤都是在后熟库里完成的。后熟库中恒温恒湿的环境可以精准控制香榧的堆沤后熟程度,改变了传统堆沤后熟仅凭经验判断的弊端,让加工出来的香榧品质更加稳定。”王小军告诉记者。

  考虑到香榧投产时间长,产出慢,资金回笼困难等实际问题,王小军还利用香榧幼林土地资源套种黄精。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复种指数,还能通过黄精的产出来取得早期经济效益,增加收入。

  如今,当初的香榧“门外汉”已成为拥有200亩香榧基地、产值超百万的种植大户。王小军自创的“轩峰”牌香榧还斩获众多荣誉,获得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2021-2022年度浙江省十大香榧品牌,连续三届获得中国义乌森林博览会金奖,2023年获得农业博览会金奖和浙江省林业产业联合会“浙山珍”公用品牌使用授权。

  尝到种植香榧的甜头,王小军也不忘带着村民共同致富。他经常化身“土专家”,给村里乃至县里的榧农传授经验,答疑解惑。在他的带动下,上辽岗村从零星几个种植户发展到家家户户种植香榧。全村香榧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每户年均增收超过3万元,香榧真正成为了全村人的摇钱树。王小军也获得浙江省林业乡土专家、宁波市“新农匠”、宁波市乡村工匠的称号。

  近日,记者走进长街十月奇迹家庭农场,看到漫山遍野的橘树长势良好、生机盎然,一个个青色的由良蜜橘如灯笼一般挂满枝头。农场负责人王翟与工人们穿梭其间,忙着疏果、施肥,细心管护这夏日的硕果。

  “疏果时,要精心剔除多余的幼果和小果,保留最大最丰硕的果子,以减少养分消耗,使果树营养更集中地供给保留的大果,从而提升果子的品质和产量,并有效减少病虫害。”王翟一边示范疏果,一边向记者分享他的种植心得。

  作为一名新农人,这些年,王翟子承父业,逐步扩大了自己的“甜蜜事业”,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果农共同致富。“我父亲与柑橘打了一辈子交道,我从小也在橘林里玩耍,是名副其实的‘橘二代’。”和许多年轻人一样,王翟毕业后曾在企业上过班,也尝试过自己创业,但他坦言,自己始终对种橘子“情有独钟”。

  2006年,在县农林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王翟的父亲王奇剑通过嫁接技术引进了新品种——由良蜜橘。也是从那时起,王翟便与父亲一起投身于由良蜜橘的培育工作。“当时,许多果农种植的都是‘宫川’等柑橘品种,但由于市场疲软,这些早熟柑橘的价格普遍走低。”王翟表示,“由良”是特早柑橘中的佼佼者,对于提升整个柑橘行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他跟父亲都想把这个新品种培育好。那几年,王翟跟在父亲边上,学技术、学知识,2011年由良蜜橘成功挂果。

  正是看中“由良”良好的发展前景,2012年,王翟对原先的老品种进行改良,并在胡陈等地开始大规模种植。“相比其他普通蜜橘,‘由良’具有圆润饱满、酸甜无渣、香味浓郁等诸多优点,深受市场欢迎。”王翟表示,当时,“宫川”的价格仅为1元/斤,而由良蜜橘已经能卖到10元/斤。

  为了更好地销售由良蜜橘,他还不断尝试新的销售方式,对品牌和包装进行升级,努力让由良蜜橘走进杭州、上海等地的社区和商超,进一步拓展其销售市场。“以前,由良蜜橘主要销往宁海市场,现在通过网络,我们把它卖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甚至卖到了新疆。”王翟笑着说。

  作为年轻的果农,王翟还积极带动周边村民一起种植,累计带动了30余户农户。广袤的乡村孕育着无限可能。王翟表示,他已经制定了10年规划,针对由良蜜橘产量低等问题进行改良,计划用不同的砧木来嫁接“由良”,进行尝试种植,以提高“由良”的产量和品质。“未来,我的使命就是带动更多的农户种好由良、卖好由良,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想要走‘品牌化道路’,想要让我的农产品‘走出去’。”出生在一市镇前岙村一位年轻的新农人正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农业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他就是“蟹大人”品牌的创始人——陈仲,一位1988年出生的农创客,将父辈四十多年的青蟹养殖经验传承并发扬光大,让“蟹大人”的品牌故事走出宁海。

  一市镇前岙村是一个背山靠海的小渔村。陈仲的家族与青蟹的渊源深厚,父辈开始下海捕蟹,至今已有四五十年。2013年,陈仲决定返乡投身农业,跟随叔叔陈刚满一起从事海产品的养殖和销售。在销售过程中,他发现了传统生鲜农产品面临的保鲜、物流等地域局限,以及品牌化缺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于是,他决心走“品牌化道路”,让农产品“走出去”。同年,陈仲成立了宁波点对点电子有限公司,并组建电商运营团队。次年,他成功注册了“蟹大人”品牌,成为当地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的先行探索者。

  “想要走‘品牌化道路’,追求青蟹原生态的品质是品牌的基石。”陈仲说。他引进了“蟹公寓”,转型升级养殖模式;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安居房”,使“无绳”青蟹成为网红爆款;成功研发了软壳蟹,提升了青蟹的营养价值;还延伸了产品线,研发了“不卤不去”小海鲜深加工产品……这些努力,也让“蟹大人”这个名字越叫越响亮。

  在采访中,陈仲多次提到“不折腾,哪儿来的故事?”这句话。正是这种敢于折腾、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他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目前,“蟹大人”拥有一支平均年龄仅30岁的电商运营团队,有研发、策划、推广等核心成员18人,独立运营品牌“蟹大人”海鲜、六个小海鲜、“喵到良品”时令生鲜平台,自主网站及品牌天猫“点对点食品专营店”,蟹大人旗舰店,及相关微信公众号2个。现有现代化暂储基地10000平方米,自有养殖面积300余亩,联合养殖面积20000余亩,年销售青蟹30万只以上。他的软壳蟹项目在多项创业大赛中获得殊荣,并成功入选G20杭州峰会的供货商。

  作为宁海县青年创业者联盟主席,陈仲还积极挖掘和培养本地优秀青年农创客。他带领这些新农人一起“折腾”,积极对接各大电商社群和平台,帮助销售时令生鲜农产品数千吨,带动1000余户农户平均年收入5到8万元。

  在7年的生鲜农产品运营中,陈仲和他的团队不断突破品牌经营范畴,为农产品品牌化赋能。他先后获得了多项荣誉,宁波市农村电商大赛一等奖、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带头人等称号。“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差别巨大,我们有文化、知潮流、懂网络,就应该为家乡的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他将继续带领他的团队和更多新农人,在农业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无畏前行。

  七月盛夏,又到蜜桃飘香时。在胡陈乡西翁村,卢学伟果园里的水蜜桃成熟了,他每天和工人一起将水蜜桃装盒、发车,忙得不亦乐乎。

  卢学伟是胡陈健硒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的合作社被授予“发展示范合作社”称号,他本人曾荣获“省级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

  “今年桃子整体有所减产,但好在7月以来天气晴朗,充分的光照提高了甜度,品质不打折扣,依旧很甜很水润。”卢学伟撕开薄薄的一层桃子皮,向记者展示。新鲜摘下的水蜜桃白里透红,表皮有一层绒毛,果肉呈鹅黄色,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说起水蜜桃的种植和管理,卢学伟头头是道,但其实他是个“半路出家”的农二代。

  2013年,卢学伟在宁波一家企业做生产管理工作,他父亲在村里种水蜜桃。一年到头,起早贪黑,但桃子批发均价只能卖两三元每斤。卢学伟看着很不甘心,萌发了一个想法:回乡帮乡亲推广农产品。

  几年后,顺丰、圆通等快递站点进驻胡陈,乡镇一级的物流配套设施逐渐完善起来。头脑活络的卢学伟感觉到,“东风”吹过来了。

  他决定辞去工作,回到胡陈西翁村,用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开了一家卖水果的网店。由于当时网上卖水果的很少,订单源源不断找上门来,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在普通桃农眼中,卢学伟的“花头”特别多。从农户那收来的桃子,经他一打扮,装进精美的礼盒,身价翻番。他还研发了一整套分拣包装流程和保鲜技术,让桃子能够翻山涉水卖到更远的地方去,极大地带动了胡陈水蜜桃的销售。

  那时,在外人看来,卢学伟的电商水果生意顺风顺水,高枕无忧,但他已经看到了产业短板。“在同一个电商平台,同样品质的桃子,无锡阳山产的能卖200元,胡陈的只能卖120元。”他不服气,考察走访了多个著名的水蜜桃之乡,总结原因:一是没品牌,二是品质不够好,的确“打不过”人家。

  在胡陈乡农办与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卢学伟和其他桃农开始选育新品种,开展桃产业革新,摸着石头慢慢过河。现在,胡陈水蜜桃有新玉、白丽、川中岛等十余个品种,实现了引、育结合的种质改良,构建出了早、中、晚桃品种配套体系,拉长桃果成熟期和供应期,桃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今年水蜜桃品质好,再加上物以稀为贵,卢学伟自家地里的桃根本不够卖,他卖的大部分桃子是从其他桃农那收购来的。经过“桃小七”品牌的加持、精美包装,桃子身价翻倍,众多桃农的收入也稳定增长,生活越来越甜蜜。

  除了“新农人”,现在,卢学伟还多了个“农创客”的标签。他与其他农户一起成立合作社,为胡陈麻糍、胡陈水蜜桃等进行品牌化包装运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他还计划开展“三产融合”共富项目,吸引更多人来胡陈感受生态资源、体验农事耕作,促进村强民富,实现农文旅产业新的提升,带领乡亲一起创业创新,点燃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输入店铺信息,获取专业全方面分析

* 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